本报北京10月25日讯(记者 程旭 欧媚)今天,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体会议。本次大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身影。据悉,大会当选代表中有女性科技工作者91名,占比5.1%,比上届增长1.2个百分点。
破译出最古老现代人基因组的古遗传学女科学家付巧妹,首个进驻空间站、首个出舱太空行走、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揭示抑郁症发生机制、“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最年轻获奖者胡海岚,重型运载火箭副总师、带领团队一次次向祖国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的容易……女性在科学殿堂的光环被越来越多人看到。
本次大会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人数的增加,折射出我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女性科技工作者成长环境的显著改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超过男生;在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45.8%,人数近4000万,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她”力量。
近年来,一系列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政策举措不断推出。2021年,科技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文件,16条措施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今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女性科研人员申请“杰青”的年龄限制由45周岁放宽到48周岁。浦江创新论坛女科学家峰会、2023中关村论坛科技女性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她论坛”等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的交流平台,为女性科研人员提供了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多元化的交流渠道。
尽管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显色度越来越高,但女性科技人才在职业发展中依旧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
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雷涯邻指出,女性科技人才“声量”小,在科技管理和决策层面,女性的话语权还相对有限,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高位决策参与度不足。“与此同时,女性科技人才‘顶板’低,女性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创新活力激发不够。”雷涯邻表示,现实中还存在女性科技人才“压强”高的现象,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中肩负双重压力,导致可支配科研工作时间无法保证、生育期和职业发展上升期时间重合等现实问题突出。
对此,雷涯邻建议,要提高女性科技工作者参与感,为女性提供更多参与科研创新的机会和资源,增加职称晋升、项目评审、奖励等各方面对女性的支持比例,优化利于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关注女性特殊生理需求,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努力为女性科技工作者解除家庭的“后顾之忧”。
“青年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其实会面临非常多的挑战。”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以自身经历激励着同她一样从事科技工作的女性。“虽然我们在科技行业会遇到一些隐形的‘挑战’,但如果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就要坚持下去,不要被外界所干扰。”付巧妹说。
在优化环境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同时,加强女性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同样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
“不要为女生设限。”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葛玉霞认为,要消除“女生不适合做科研”“女生学不好数学物理”等性别刻板印象,培养女生对学习数理化的热爱和自信。
葛玉霞建议,常态化邀请女性科技人才进校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女生正确认识科学研究,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志向。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安全有趣的小实验,在科普活动中鼓励更多女生接触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鼓励她们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中国教育报》2023年10月26日第1版
作者:记者 程旭 欧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