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13日消息 “游戏早已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深刻地嵌入文化生态的体系和循环之中。” 12月12日,2024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游戏助力文化生态建设”论坛在北京顺利举行。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在论坛上致辞指出,“游戏是优秀文化的新容器、驱动文化消费的新触点、引领文化生态创新的新变量。”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磅活动之一,“游戏助力文化生态建设”论坛发布了游戏工委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发起的大众调研数据,多方映证了游戏在文化生态构建中的独特价值。数据显示,61.29%的用户认为游戏具有科普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81.56%用户被音乐类传统文化元素所吸引,71.58%的用户被语言类传统文化元素所吸引,56.73%的用户表示为了玩游戏,会主动学习相关文化内容。
本次论坛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工委、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专委会主办,吸引了来自学界与业界的诸多专家参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视角出发,共话如何把握游戏的多元价值,助力文化生态向善向美发展。
游戏释放多元价值,助力文化传承、文化连接与文化赋能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在致辞中指出,为了更好地承担传承使命、融入文化主流,游戏产业必须要思考和回应这样两个核心问题:即游戏行业在整个文化生态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发挥哪些价值?游戏的多项能力,该如何为传承、保护、建设文化生态贡献多元价值?对此,敖然分享了他的三点看法: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
游戏是优秀文化的新容器,应助力文化传承。作为复合型媒介,游戏兼具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多种感觉,融合文学、音乐、动画、影像不同形态,更以独有的互动性重塑了人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沉浸的体验、知识的传播开辟了新通路。
游戏是驱动文化消费的新触点,应丰富文化连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戏则让我们跨越时空限制,重新唤起人们对诵读经典、实地游览的渴望,在人与文化之间创造情感的纽带和价值的连接。
游戏是引领文化生态创新的新变量,应实现文化赋能。新的科技革命下,不同媒介的边界在不断融合、重塑。游戏则以独有的交互性,游戏科技的外溢性,加速了文化生态中的新物种的诞生,比如互动影游、沉浸式大空间体验、多模态数智人等。其中,游戏引擎已逐步成长为跨行业、跨场景应用的数字交互引擎,成为文化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底层技术。
敖然最后强调,希望文化领域更加关注游戏和传统形态的紧密连接、相互促进,及其对实体领域和刺激消费的增长潜力。同时,游戏行业已站在文化生态建设的最前线,应当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肩负时代交予我们的使命重任,坚定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者、世界文明守护者的决心,更好地发挥产业在文化传承、生态连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多元价值。
新触点——游戏激活文化业态联动
今年以来,以《黑神话:悟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国产游戏,不仅以精良制作在全球掀起中华文化热潮,更推动文学名著、文化景观、传统音乐的再传播,带动线下文旅与文创消费品的火爆。游戏作为“新触点”,正有力“激活”文化生态的大循环。
针对“游戏与文博文旅、文化经济何以形成强关联”这一备受关注的话题,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在发言中进行了深入阐述。孙若风指出,游戏兼具艺术与技术的孵化功能,具有艺术感的数字人、沉浸式场景、元宇宙等技术,是游戏的放大版与现实版,如福建永定土楼与《天涯明月刀》合作,打造出线上线下结合的沉浸式文旅体验,体现了文旅产业的“泛游戏”特征。他强调:“我们正处在数字化时代,也同时处在艺术化时代,二者相向而行并共同赋能相关产业,游戏成为开创 ‘数艺时代’ 的纽结点。”
谈及如何加强游戏与文博文旅、文化经济的正向关联,孙若风认为,一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围绕中国故事,中国的创作者更能找到灵感,也最能找准消费者的需求脉搏。二是更主动地促进游戏跨界,让“电竞小游戏”联动“文旅大游戏”。三是趋利避害,进一步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
作为《黑神话:悟空》音频合作伙伴,八零八二音频工作室的创始人徐桐介绍了游戏音频的创意与制作过程,展示出音乐与游戏联动的创新空间。徐桐指出,为了在游戏中给玩家营造一种“熟悉又新鲜”的感受,团队提炼了大量民族音乐元素,包括游戏中不常使用、相对小众的唢呐、三弦、箜篌、筚篥、古琴等民族乐器,采用了陕北说书、梵呗念经、华阴老腔、原生态群唱等民间音乐演唱形式。为了保证游戏与音乐的艺术统一性,音频团队在游戏研发早期就介入项目,针对乐器使用规则、和声气质定位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担任《黑神话:悟空》的音频合作伙伴,让我们更加坚定 ‘信任促成共赢’。” 徐桐表示,在专业的游戏音频创作制作过程中,信任可以创造更大胆的交流,碰撞出更多元的火花,也正是基于合作双方的充分信任,才促使《黑神话:悟空》的音频真正为游戏注入音乐灵魂。
新容器——游戏助推中华文化传承
近年来,中国游戏产业在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已自觉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容器”,为全球玩家提供了一个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论坛上,跨界专家们深入探讨了游戏作为新容器,应如何助力音乐、文学等多元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唐峰认为,中国游戏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但与游戏产业结合的民族音乐创作和人才培养,依然处于初步阶段。当下,亟需建立与游戏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民族音乐创作、演奏和录音的人才体系和标准,借力游戏产业,帮助全球市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游戏不仅仅是娱乐工具,它已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桥梁。”唐峰指出,游戏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平台,能够让全球玩家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到中国的文化元素。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比传统手段更加顺畅、有效,也能满足全球市场对多元文化的需求。他强调:“若我们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培养出一批既具全球视野又深谙本土文化精髓的音乐人才,我们就能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世界级传播,进而促进民族音乐在全球市场的蓬勃发展。”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洋就《从人文学看四大名著的游戏改编》进行了主题发言。他倡导从人文学的角度理解电子游戏的价值和发展,对于经典名著的游戏活化,电子游戏始终是走在前面的。游戏经验建构了一代人对于四大名著的认知,四大名著不仅为游戏公司提供了大量的知识源泉,也以文学名著的丰富性覆盖了绝大多数主流游戏类型。李洋表示,从人文学的角度来看,电子游戏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深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改编,运用精雕细刻的精神去实现最高的行业技术标准,来挖掘传统文化,文化与玩法的深度结合依然是值得行业钻研的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张丰艳教授介绍,在游戏工委的支持下,中国传媒大学通过大众调研发现,游戏玩家偏爱文化类游戏,也被游戏中的传统文化所吸引,56.73%的用户表示,为了玩游戏会主动学习相关的背景知识;57.15%的用户认为,游戏能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丰艳表示,游戏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能够突破语言和文化的藩篱,将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璀璨的文化遗产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念传递给新一代的年轻人和全球的游戏爱好者。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文化将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新变量——游戏引领文化生态创新
游戏作为一种当代重要文化现象和消费品,日益成为承载文化价值、激发创意想象的重要载体,未来也将作为重要的创新变量,不断创造文化表达的新空间与新形态。对此,嘉宾们结合”游戏+文化“的探索成果,分享了行业实践中的优秀案例。
腾讯互娱内容生态部虚拟制作总监李海峰介绍了腾讯以游戏引擎助力影视制作变革的探索。他表示,虚拟制片(Virtual Production)依托游戏引擎强大的实时渲染能力,能够实现数字场景和真实场景的实时融合,以更高的效率和自由度,引领创新的制片流程。
他介绍,腾讯互娱虚拟影棚(深圳)制作中心是国内首个VP(虚拟制片)和XR(拓展现实)系统融合的虚拟影棚,制作一个涉及古风、战场、科幻等复杂场景的12分钟短片,只需要花3.5天拍摄和一周进行后期制作,实现制作效率提升50%左右。过去3年来,腾讯尝试了虚拟发布会、虚拟演唱会、影视、广告等不同的虚拟制片类型,沉淀了多元化的制作经验。李海峰表示:“我们也希望利用腾讯多年来在游戏引擎方面的积累,不断向行业共享更多的制作技术和经验。”
结合“数字中轴”项目的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可持续发展专委会委员杨越明介绍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新方向。她指出,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腾讯借助游戏技术在“云上中轴”微信小程序里复刻了北京中轴线,让公众可以在“云端”领略古都北京中轴线壮丽美景,成为全球范围内首次利用数字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案例。
“游戏能够助力文化遗产的传播突破视角、空间和时间局限。” 杨越明总结指出,游戏技术结合激光照扫、三维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借助游戏引擎的实时渲染能力,可助力文化遗产以极具沉浸感的视听形态呈现;借助游戏产品,还能极大地丰富文化遗产与用户的交互体验。杨越明表示,未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当以资源为本、以创意为核、以游戏为型,实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实现文化价值创新表达,助力文化可持续。
圆桌论坛环节中,与会嘉宾就游戏助力文化生态建设的价值进行了延展讨论。西山居副总裁姚喆指出,西山居一直在积极推动游戏IP的多元开发,覆盖文化旅游、影视动漫、舞台表演、原创音乐等众多领域,与各类文艺形态融合,赋能周边产业的发展。同时,西山居也通过领先的自研引擎,以及高精度的数字扫描等各类“黑科技”的运用,将线下文旅场景进行数字还原,不断助推游戏与多元文化业态之间双向赋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李倩倩认为,当前的游戏研究与游戏产业发展均呈现出蓬勃的态势。《黑神话:悟空》上线不到四个月,已有上百篇直接研究的论文被期刊刊发,其中核心期刊占近20%,这与大部分文化现象理论产出滞后于实践的情况大相径庭,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借助多学科研究与社会价值探索,数字游戏已在变革之中实现与文化建设的双向赋能,融入现代文明建设话语的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