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君 徐振宇 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
2月6日,自贡荣县双龙陶业。6台智能搬运机器人在制陶车间里熟练穿梭,将200公斤重的陶胚搬到窑炉。过去12名工人手工干的活,现在一部手机和6台机器人就能搞定。
手机指挥机器人干重活、生产全流程数字化,全智能化的生产,甚至让有的企业一天产值直接翻倍!在“智改数转”的大背景下,荣县工业企业正不断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实现转型升级。
智能搬运机器人正在工作
一台机器人载2100斤
一部手机就能指挥一群机器人
车间里,这6台智能搬运机器人,沿着规划好的既定路线,不紧不慢地行驶。来到陶胚堆放处前,精准地叉起一个土陶罐,然后沿着路线返回。整个过程,比熟练的搬运工还麻利。
“以前全靠我们用手推车推送,干一天下来累得不行。”车间工人李师傅介绍,现在我只需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然后查看下泥料,其他的活路,都交给它们干了。
工业机器人正在作业
李师傅打开手机,选定放料点绑定,再选择存胚巷道,机器人就会自己把陶胚运送至窑炉,全部操作在这台手机上就能轻松完成。
“一台机器人可载重2100斤,干这点活路对它们来说是小意思。”李师傅说,它们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重活累活就交给它们了。
工业机器人正在作业
春节都在加班
智能搬运机器人“能干”顶12个人工
李师傅口中的机器人,是该公司去年新购买的AGV智能搬运机器人。“去年9月,我们投入100多万元购买了6台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每天可节省12个人工,不仅解决了难招搬运工的问题,更降低了人工成本。”
双龙陶业董事长刘世阳介绍,因为生产吃紧,春节这些机器人都在加班加点地干活。在制陶车间,一幅充满未来感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外形科技感十足的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来回穿梭,不时亮起提示灯,在传统的土陶车间干着过去工人们无法想象的活。
车间内,高压注浆成型等智能设备飞速运转,陶泥在经过辊压、巩固、脱型等一系列工序后,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和精准度,瞬间完成了从一块普通陶泥到一个精美陶胚的华丽变身。上千个吨坛一排排有序地摆放等待烧制,电力叉车、机器人来回运转。
智能搬运机器人正在工作
“智改数转” 见成效
企业一天产值从7万到14万实现翻倍
2024年,双龙陶业日用陶生产基地扩建项目正式建成投用,新的隧道窑生产线拔地而起,国内首条新型节能宽体窑炉也成功入驻,实现了全智能化生产。年最高产能可达50万件,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漂洋过海,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这一系列的变革,让双龙陶业实现了全智能化生产,曾经以传统工艺为主导的行业,如今正上演着一场向“智慧工业”“科技工业”加速转变的精彩大戏。
“过去从生产到自动脱模需要三天,通过智能设备,现在只需要10多分钟就可以完成以上操作。通过全智能化生产,一天的产值从过去的7万元提高到了14万元。”刘世阳说道。“智改数转”的结果立竿见影,公司实现了节能降耗30%、时间同比减少40%,人工成本同比下降近50%,产品良品率提升至95%。2025年,公司目标产销能力达到30万件,实现产值6000万元。
智能搬运机器人正在工作
无独有偶,位于荣县经开区的自贡东方气体设备有限公司,也是荣县“智改数转”的典型代表企业。“我们正月初六正式开工,组织200名员工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中。”
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订单量持续增长,依托这些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管理手段,不仅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还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为全年的发展开个好头。
在车间内,智能化生产场景随处可见。多台工业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精准地对原材料进行抓取、焊接、组装,在生产蛇形管水冷壁的流水线上默契协作。据了解,该企业一季度的生产产值目标锁定为8000万元,计划生产5000余吨蛇形管水冷壁,这些产品将销往世界各地。
为响应“智改数转”,作为行业内的技术先锋,该公司一直致力于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近年来,我们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全数字化监控与管理。”该负责人介绍,从原材料的入库,到产品的最终出厂,每一个环节都能在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上清晰呈现,管理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对生产进度、质量检测等关键数据了如指掌。
全数字化监控管理
据了解,这两家企业作为荣县“智改数转”的典范,充分展示了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优势。它们不仅通过智能化生产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也为荣县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助力荣县工业企业在新的一年里朝着更高的经济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