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赴港股上市的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宇航”),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已超4.4亿元,而董事长陆川的薪酬却逆势增长,且大幅高于其他高管薪酬,引发了对其持续亏损和薪酬分配的广泛讨论和质疑。
高速增长与大幅亏损并存
根据国星宇航的最新财报,公司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下称“同期”、“报告期内”)分别实现了1.77亿元、5.08亿元和2.37亿元的收入。然而,同期的却表现出净亏损的显著增长:2022年亏损9090.7万元,2023年增至1.39亿元,累计亏损超过4.4亿元,而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额已经达到2.14亿元。这表明,尽管公司在收入方面有一定的增长,但其经营成本和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超收入增速,导致亏损规模不断扩大。
国星宇航的近年营收及利润(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
对于持续亏损,招股书表示一方面源于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毛利率波动;另一方面,该公司处于早期爬坡阶段,需要大量投资用于研发并发射AI卫星、提升AI算法及算力、获取客户及发展关系、招引人才等。“尽管这些必要投资暂时影响我们的盈利能力,但它们对于我们在快速增长的卫星及相关服务市场中把握未来机遇至关重要。”
在业务构成上,国星宇航的收入主要依赖其星基解决方案业务,分别在上述三期贡献了58%、90.7%和81.5%的收入。这表明公司在卫星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专注度极高,但也反映出其业务模式的单一性可能带来的风险。
国星宇航的主营构成(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
毛利率波动较大
报告期内,国星宇航的整体毛利率分别为25.4%、14.0%及25.9%,反映出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波动较大。
具体到业务层面,公司在“卫星及相关服务”领域毛利率波动极大,报告期内分别为32.2%、-107.1%、-7.3%。其中2023年达到了惊人的-107.1%,这在行业内也是极为罕见的案例。
相比之下,同行业的星网宇达(002829)在2023年实现了整体毛利率36.08%,其“信息感知”、“卫星通信”、“无人系统”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7.51%、37.95%和31.52%。中国卫星(600118)2023年整体毛利率为21.01%,“宇航制造及卫星应用”业务毛利率为11.27%。
国星宇航在招股书中对此解释称,卫星业务的成本高企,主要包括使用航天级元件的高材料费用,以及发射服务的昂贵成本。早期的单卫星销售模式导致生产成本无法通过规模效应分摊,影响了毛利率的表现。随着公司转向更高效的卫星群组服务模式,预计毛利率将逐渐改善。
公司强调,卫星及相关服务构成该公司业务的基础。但从收入看,国星宇航还有待实现AI卫星经济效益,发挥批量化制造带来规模经济的能力。
据招股书介绍,国星宇航正在推进“星算计划”,旨在建设由2800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目前,星算计划下2800颗AI智算卫星的轨道及频谱已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的审批并公示。
争议点:董事长独拿巨额薪酬
在公司持续亏损的同时,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陆川的薪酬结构引发了关注。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陆川2022年薪酬为1361.1万元,2023年为1017.4万元,下降25.25%;但在2024年前三季度,他的薪酬同比增长了41.83%,达到864.6万元。相比之下,其他高管如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磊的薪酬在同一时期内明显低于陆川。
国星宇航的高管薪资(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
陆川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股票期权、奖金等,其中2024年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股票价值的回升。
应该说,在航天行业,业绩挂钩的奖金计划并不罕见。例如,航天科技集团的奖金计划明确与公司的业绩指标相关。
然而,国星宇航尚未公布详细的业绩挂钩奖金计划,更没有给出陆川的薪酬显著高于其他高管的合理解释。鉴于当前的争议,公司应借鉴类似航天科技集团的策略,设立更公平和激励性强的薪酬体系。
据招股书介绍,陆川博士,41岁,正高级工程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为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陆川于2018年6月获委任为董事。负责集团的整体战略规划及重大业务决策,监督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及产品研发工作,于集团多家子公司担任董事。
陆川拥有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陆川于2006年7月至2021年2月在电子科技大学先后担任多个职位。陆川于2006年7月获得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工学学士学位,其后于2011年6月在该校获得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于2016年3月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理学硕士学位,并于2018年6月获得中国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工学博士学位。
行业竞争激烈
国星宇航在国内外航天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星网宇达、中国卫星等,而国际上则有SpaceX和蓝色起源等。国星宇航的优势在于其在AI卫星方面的技术创新,尤其是AI应用卫星的研发。但其劣势同样明显,包括持续的亏损、高成本结构,以及需要进一步证明其商业模式在市场上的可行性和盈利能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随着XSD-15于2024年发射,国星宇航已成功完成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技术验证,验证了模型在太空环境的运行适应性、卫星平台的可靠性和在轨AI计算性能的有效性。
根据同一资料,按2023年的收入计,国星宇航在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为1.9%;按2023年收入计,该公司在所有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国星宇航在技术创新方面值得称道,但其财务健康和盈利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全面的战略调整。公司需要在保持创新驱动力的同时,优化成本结构、调整业务模式、实现收入多元化,并在高管薪酬分配上表现出对公司整体发展的责任感。尤其是在拟上市的关键时刻,如何处理这些挑战将直接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