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学城已进入设施建设和运营并行阶段。柳艳 摄
春潮涌动科学城,创新创业在光明。
在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核心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深圳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科研载体一旦建成,将为前沿计量科技研究与应用转化提供强大助力。
同位于大科学装置核心区的鹏城云脑Ⅲ与超算二期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中。作为光明科学城的“超级双脑”,它们将在支撑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屹立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前沿的光明科学城,在信息、生命、新材料等关键领域重点发力,全力构建“8+N+2+2”创新格局,打造8大科学装置、N个前沿交叉平台、2所省实验室与2所研究型高校。如今,光明科学城已进入设施建设和运营并行阶段,一批科学重器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大设施投入运营,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快速集聚,一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集中度显示度日益彰显。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光明区将推动科学城投建运转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推动在建大设施和机构平台全面提速,推动设施开放共享,充分释放以项目带动项目、以资源吸引资源的集聚效应,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持续领跑、勇当核心。
赋能:催生更多“从0到1”
大科学装置堪称“国之重器”,是科研攻坚路上的中流砥柱。目前,光明科学城正大力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
光明科学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横跨人工智能科学、合成生物、脑科学、前沿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为深圳“20+8”产业体系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目前,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研究设施、首个综合型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已建成开放共享,鹏城云脑Ⅲ通过国家窗口指导,自由电子激光等国之重器全速推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负责人杨学明表示,要将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成一个具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学设施,要让科学家能利用这个装置开展世界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要真正帮助解决一些国家急需的重大技术难题,“比如先进半导体技术以及新药研发等”。
正如杨学明所言,光明科学城的科研“星辰大海”,正吸引全球的科学家纷至沓来。
2024年,光明科学城新引进标志性科学家3人,158名学者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1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全区院士达57人,高层次人才超2800人。深圳医学科学院成为大湾区最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医学研究机构之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随着科研机构、科研人才的集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迎来丰收季。光明科学城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200余项,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个、国家级技术发明奖1个、省级科技进步奖6个,头戴式荧光显微镜等创新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神经疾病等研究领域领跑全球。
乘势而上,光明科学城将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面向产业自主创新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机制,为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源头创新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硬件平台支撑;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努力实现更多“从零到1”的突破;全球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让“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
裂变:打造“3+3+1”产业集群
以科学引领发展、赋能产业、重塑城市,为光明区创新提速、产业提级、城市提档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这种吸引力转化为吸金力。2024年,光明区招引新注册且实际经营企业903家,其中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院大所、上市公司、独角兽、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79家,“双招双引”优质项目221个。
优质企业扎堆落户背后,是一个结构不断优化、体量不断壮大的产业集群。
光明区围绕光明科学城主攻方向,加速构建“3+3+1”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加快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3个战略重点类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智能传感器3个优势引领类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集群。
目前,超高清视频显示集群规模突破2300亿元,新材料集群规模突破1300亿元,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规模突破5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实现倍增。
聚焦科学城所需,光明区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推动德国莱茵大湾区运营中心、西门子工业软件创新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落地科技服务业企业56家,2024年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速14.2%。
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光明区又有了进阶新目标:坚定不移打造新质生产力试验示范区先行地,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光明区将坚持把工业作为光明经济压舱石,精耕西南直角产业带,打造高产田;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构建“连接上下游、贯通左右岸、覆盖大中小”的良好产业生态,促进工业发展持续“裂变”。
同时,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支持布局OLED、手术机器人、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产能,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高端医疗器械、高性能材料等优势产业“二次创业”。加快未来产业成形成势,依托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设施平台,打造四链深度融合发展新范式,力争合成生物、脑科学产业估值超500亿元。
柳艳
一线案例
合成生物产业总估值近400亿元
在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赛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赛桥生物”)一楼展厅摆满了精密制造的医疗器械。一款治疗血液疾病的器械,以往只能依靠进口,每台需要花费上百万元。2022年,赛桥生物推出同类型国产品牌,除了价格降了约一半之外,性能也更先进……
与赛桥生物比邻而居的,是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这是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中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聚焦生物制造小试、中试放大阶段,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建设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
在与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隔了一条公常路的光明生命科学园内,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正在发挥着强大的牵引作用。该设施是全球首个将软件控制、硬件集成和合成生物学应用进行系统整合的大型规模化合成生物研究基础设施,能快速、低成本、多循环地完成“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研究闭环,实现人工生命体理性设计合成,未来将建成智能化生命系统设计与制造平台,服务全球合成生物科研、产业及大科学计划。目前设施预约通道已上线。
从企业到产业园,从创新中心到大科学装置,光明区构建了一个合成生物产业从科研到转换再到产业化的完整闭环。近年来,光明把培育发展科研经济作为重要抓手,依托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大设施和工程生物中心、脑创中心等平台,探索“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等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动合成生物、脑科学等产业规模快速壮大,逐渐走出了一条科研经济快速崛起的发展新路。目前光明区内拥有合成生物企业超过123家,产业总估值近400亿元,全年产值突破40亿元。立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区将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出新的科研范式和技术突破。
柳艳